您的位置: 首页 / 杂志 / 环球财经 / 正文

张斌:巨龙之心——中国喷气发动机工业的腾飞

2013-04-16 17:14:00 作者: 张斌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航空工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军民结合型产业,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航空工业是工业技术的最高巅峰,堪称现代工业的皇冠。

新中国在成立后即大力发展航空工业,短短几年就成功进入了喷气时代,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可以自行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之一。之后又逐步建立了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等生产体系,并渐渐摆脱单纯仿制,走上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

可以说,建国后的头20年中,航空工业呈爆发式增长。但这种超越常规的高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中国航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今天,航空工业再次成为国家经济、军事发展计划中的领军角色。可以预见,中国航空将再次迎来大发展时期。那么回望过去,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不仅在军事领域拥有了相当强的独立自主的设计、生产能力,在民用航空领域,也已经取得了ARJ-21和新舟-60等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新亮相的运-20和目前在研的C-919则标志着中国正向大型飞机这一航空工业的巅峰发起冲击。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航空工业在至关重要的航空发动机领域仍然存在相当严重的短板,其中对自主设计、制造大型飞机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我国在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研究、设计方面仍然存在极大不足。

虽然“太行”等新型号发动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自主设计、研发能力,使中国军用飞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国外发动机的依赖,让中国空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心脏”。但在商用喷气发动机领域,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包括ARJ-21和新舟在内的所有机型,使用的都是境外设计、制造的纯进口发动机。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大型飞机就是无根之木,无本之源。

运-10的夭折

在这方面,中国有过严重的教训。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曾经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开发100吨级的运-10型飞机,但最终夭折了。

当年对运-10的总投入达到了5.4亿人民币,这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但要知道,198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不过4500多亿人民币而已,5亿多人民币,在当年已经是难以想象的巨额投资。但最终运-10还是下马了。这个结果让无数人黯然神伤,觉得难以接受。有人甚至相信,当年的运-10距离成功其实只差几千万经费而已,但事情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当年试制运-10,所使用的发动机是从波音707上拆下来的。由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负责试制的涡扇-8型发动机,直到1982年才开始装机试飞。这型仿自美制JT3D的发动机本身是国外上世纪60年代产品,到上世纪80年代时已经落后,存在动力性能差、油耗高等问题。这还是其次,最严重的问题是直到运-10下马,涡扇-8的技术状态一直未能满足设计要求,存在诸如漏油等极为严重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运-10又怎么可能继续向前走呢?有人认为运-10最后下马,仅仅是缺少继续试飞所需的3000万燃油经费。可就算让运-10继续飞,等待他的大概也只有两个命运。

要么,在没有自主发动机的情况下,使用进口发动机强行投产,不仅不可能走出国门去争取海外市场,在国内使用也得看外国航空发动机公司的脸色,随时有可能被“卡脖子”。要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等待技术上已经严重落后,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解决全部技术问题的涡扇-8。

抛开运-10存在的其他问题不谈,仅仅发动机就是他绕不过去的坎。“太行”发动机的总设计师张恩和先生曾经说过:“……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不是选不选得到合适的发动机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发动机可供选择!”这正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无奈的写照。即便到了今天,这个问题在大型飞机上仍然存在。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重生产、轻设计,重仿造、轻科研。而这种不合理现象又与中国航空工业建立之初的实际情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曾经领先的中国喷气发动机工业

曾经有一个时代,仅从军用航空生产的角度来说,新中国在喷气式航空发动机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并不落后太多。

目前世界航空喷气发动机方面领先的美、英两国,实际上是从二战末期才开始生产航空喷气发动机的。俄、法两国的喷气发动机时代更是从二战之后才开始。即便是最先将喷气技术应用于实战的纳粹德国,其最早投入使用的尤莫-004型发动机也是1944年初才开始批量生产的。

而中国在1956年6月就开始批量生产涡喷-5型喷气式发动机,用于装备歼-5型战斗机。比最早的纳粹德国仅仅晚了11年,比第一代喷气发动机中最晚投入使用的法国“阿塔”101G型,则仅仅晚了几个月而已。

之后,新中国在喷气式发动机生产方面一路高歌猛进,到上世纪60年代,已先后制造出用于歼-6的涡喷6,用于歼-7、歼-8的涡喷7,和用于轰-6的涡喷8型发动机。

从所生产的发动机性能上看,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大。涡喷5式发动机与当时世界主流装备推力相当,涡喷6式发动机虽然推力较小,但却能够使战斗机实现超音速飞行,在当年属于先进技术。1966年开始批量生产的涡喷7式发动机更是让中国掌握了压气机效率高,加速性能好,推力大油耗低的双转子航空发动机技术。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环球财经
1 2 3
相关推荐: 喷气发动机航空工业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